一、项目背景
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,民族传统节日的仪式感、文化内涵逐渐淡化,年轻一代对节日习俗(如祭典、手工艺、民间故事)的认知断层严重。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,蕴含着尊老爱幼、感恩祈福、家国情怀等核心价值观,对增强民族凝聚力、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。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》明确提出“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”,亟需社会力量参与落地。通过多元活动复原传统节日习俗,守护文化根脉。以节日为纽带,促进家庭、社区、代际间的情感交流,增强文化认同感,号召公众参与,培育“非遗保护”“文化共享”的公益意识。
二、项目目标
通过全年4-5个重点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,覆盖县城、社区、乡村,直接服务10000+人次,打造“可复制、可持续”的传统节日传承模式,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。使80%的参与者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、核心习俗及文化内涵,吸引30%的参与者成为“节日文化志愿者”,持续参与后续活动。与社区、学校、非遗机构建立合作,形成长期文化共建机制,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触达10万+公众,引发社会对传统节日的关注与讨论。
三、项目内容(以四大传统节日为例)
(一)模块一:
1.春节·辞旧迎新——家国情怀主题年俗市集与非遗工坊,开设剪纸、年画、灯笼制作、灶糖手作等非遗体验区,邀请传承人现场教学;设置“老物件展览”,展示传统年货、年俗用品。参与对象以家庭(亲子为主)、老年人
2.“温暖除夕夜”公益团圆宴为孤寡老人、留守儿童、环卫工人等群体举办年夜饭,融入拜年礼仪、猜灯谜、戏曲表演等环节,传递“家”的温暖。
(二)模块二:
1.端午·粽香传情——爱国与健康主题“屈原与楚辞”文化讲堂邀请学者解读端午节起源、屈原精神,结合诗词朗诵、爱国主题分享,强化节日历史内涵。参与对象青少年、大学生。
2. “巧手包粽·邻里共融”比赛组织包粽子比赛(分传统粽与创意粽),科普粽叶、糯米的文化寓意;将粽子捐赠给困难家庭,践行“分享”精神。开展“端午草药香囊制作”“龙舟模型拼装”等亲子活动。
(三)模块三:
1.中秋·月圆人聚——团圆与感恩主题“中秋诗词大会”雅集举办诗词朗诵、书法创作、古筝演奏会,围绕“月亮”“思乡”“团圆”等意象,弘扬古典文学之美。参与对象文化爱好者、居民、村民
2. “星空下的家宴”共餐搭建露天餐桌,居民自带家常菜分享,结合“祭月”微仪式(如点灯笼、供月饼),重拾传统中秋仪式感。
(四)模块四:
1.重阳·敬老孝亲——尊老与登高主题“重阳登高·健康同行”徒步活动,组织老年人、志愿者登本地名山,途中设置“茱萸佩戴”“重阳糕分享”环节,传递“登高祈福”习俗。
2. “时光博物馆”长者故事汇,邀请老人分享年轻时的节日记忆,录制“口述历史”视频;青少年为老人表演节目、敬菊花茶,践行“尊老”美德。
四、项目成效
1.举办12场主题活动,覆盖5000+线下参与者,线上传播量达10万参与者对传统节日习俗的认知度提升60%,85%表示“愿意主动传承节日文化”。培育50+社区文化志愿者,建立3个“传统节日传承基地”。
2. 推动传统节日从“文化符号”转化为“生活方式”,促进家庭、社区对节日仪式的自主实践。